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画卷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契合、目标一致,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三重逻辑,对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五千多年的丰厚历史,讲清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爱国是个人或集体对所在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内化为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外化为关切国事民瘼,追求国家繁荣稳定。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浸透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始终。
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在历史长河中同轴运转。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中华民族发展史深刻展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发、形成和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爱国奋斗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厚历史,使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交融、高度契合,既描绘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轮廓,也勾勒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轨迹。
第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史,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同频共振。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凝聚、增强。从太平天国运动拒绝承认不平条约,同英、法等国进行英勇斗争,到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再到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五族共和”,无不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昭示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壮志决心。
第三,百余年党史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书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第四,新时代条件下呼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共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二、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厘清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特性,其独特理念、智慧、气度,使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浑然融通,并呈现出交合日益深入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第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特性。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意识从未间断。在几千年的文化浸润、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和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深蒂固,爱国主义精神悠久浓郁。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使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活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继续前行、再创辉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根植于“大一统”传统,对于维系民族凝聚、国土完整和国家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和平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明交流互鉴,也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第二,新时代新征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从根本上决定了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一致、价值一致。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三、结合时代特征和强国要求,阐明爱国主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随着时代变化其内容、形式和目标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第一,加强思想引领、文化涵育,在增进“五个认同”中,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涵养民族心理、塑造民族个性、培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和文化基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发展、祖国统一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第二,挖掘展示典型故事,树立典型形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四个自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操的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先进模范人物。远如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视死如归文天祥、精忠报国岳飞;近如铁血将军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邱少云、董存瑞、华罗庚、钱学森,还有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等。这些典型的形象,深刻展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统一的壮烈篇章。这些宝贵资源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有力武器,也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第三,将爱国主义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精彩纷呈,不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实践性和经验性也十分突出,往往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如儒家的“修齐治平”、道家的“佐国扶命”等。这些日用而不觉的哲理、价值观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巧妙展示跟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及其背后的道理、哲理、学理,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方式如节日、网信、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多层次、多视角显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无形,激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